专利摘要:
本發明揭露一種氨化感測薄膜之表面處理方法,係使用電漿製程以固定酵素之表面修飾流程,在感測薄膜表面施予氨氣電漿處理,使得感測薄膜表面具有氨基,再使用架橋劑將生物或化學物質鍵結固定於感測薄膜表面,形成具生物與化學應用之感測薄膜。
公开号:TW201300778A
申请号:TW100121252
申请日:2011-06-17
公开日:2013-01-01
发明作者:Chao-Sung Lai;Jau-Song Yu;Yu-Sun Chang;Po-Lung Yang;Tseng-Fu Lu;Yi-Ting Lin;Wen-Yu Chuang;Ting-Chun Yu;I-Shun Wang;Jyh-Ping Chen;Chien Chou
申请人:Univ Chang Gung;
IPC主号:A61B5-00
专利说明:
一種氨化感測薄膜之表面處理方法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感測薄膜之表面處理方法,特別是有關於一種氨化感測薄膜之表面處理方法。
近來由於生物感測技術與生醫感測技術發展漸趨成熟,所發展之技術已可把酵素固定在薄膜上以進行酵素晶片化之應用,且以酵素作為檢驗電極以快速檢驗大量樣本。而使用酵素固定方法以提升感測器應用的範圍亦有相當的成功案例,包括如:葡萄糖感測器、膽固醇感測器、乳酸感測器、乙醯膽鹼感測器等,故而預期會有無窮的應用潛力。
酵素目前廣泛應用於工業生產與檢驗偵測等各式領域,而酵素係蛋白質之一種,蛋白質則是由胺基酸所連接而成的長鏈,折疊成一定的形狀,故具有各種活性或是功能;當改變酵素的胺基酸序列時,便可以改變該酵素的活性或其他性質,而為增加酵素的穩定性、方便酵素的回收與再利用,可進行酵素固定化方法。所謂的酵素固定化方法係以物理性方法或是化學性方法將酵素結合於載體(Carrier)上,即可以使用物理區隔方法,把酵素限制在某一區域內;亦可以使用化學鍵結方法,將酵素連至某固相物體。
但在眾多的酵素固定化方法中,物理性方法多使用吸附(Adsorption)或包埋(Entrapments)等方式,但由於物理性固定法的缺點在於結合力較弱,故容易受到環境與溫度的變動而導致脫附。而化學性方法的弱點則因多使用共價鍵結(Covalent-bonding)與架橋鍵結(Cross-linking),涉及強烈化學反應,故而易造成酵素的結構改變亦或是活性喪失。
因而,有鑒於傳統的化學性固定酵素方法,需要經過多重步驟的表面改質,且多從化學方法或化學反應流程進行改良,例如:改換試劑,或調整濃度、pH值、反應溫度、以反應時間等參數,始能將欲固定於表面的酵素或生化物質進行鍵結,故而往往造成製程步驟的增加以及生產時間與成本的提高,更不利於工業化的生產程序。
故而為能夠提高酵素固定的效率,極需要開發新式之酵素固定技術,藉以提高生產效率,且能夠降低研發的時間與相關製造成本。
本發明的主要的目的係提供一種氨化感測薄膜之表面處理方法,係使用電漿製程取代以化學溶液固定酵素之表面修飾流程,在感測薄膜表面施予氨氣電漿處理,使得感測薄膜表面具有氨基,再使用架橋劑將生物或化學物質固定於感測薄膜表面,形成感測薄膜。
本發明提出以電漿表面處理方式,在製程中直接進行表面氨化,再結合架橋劑的方法,能同時兼具縮短製程時間與維持化學性固定方法的穩定性。
相感測器具有較佳與較準確的生化檢測結果。
本發明相較於傳統的共價鍵結固定方法,兼具簡化步驟、節省製程時間等優點,並同時達到提升製程安全性與降低環境污染等目的。
故而,關於本發明之優點與精神可以藉由以下發明詳述及附圖式解說來得到進一步的瞭解。
本發明一種氨化感測薄膜之表面處理方法,其實施例詳細描述如下列:首先請參考第1圖之本發明方法流程圖,如第1圖之步驟101所示,藉由四-(乙基甲基胺基酸)-鉿(tetrakis(ethylmethylamino)hafnium,TEMAH)作為先驅物,使用原子層沈積(Atomic Layer Deposition,ALD)法,以氬氣作為載體,通入水蒸氣以提供氧氣,且在溫度為200℃的條件下,形成具有15奈米(nm)厚度的氧化鉿感測薄膜(Hafnium dioxide sensing membrane)於正型(p-type)矽基半導體(Si substrate)上。
再如第1圖之步驟102所示,在定量的氬氣與氨氣條件下,以及在50瓦特(W)至200瓦特等不同的電壓條件下,以氨氣電漿法(NH3 plasma)進行處理該氧化鉿感測薄膜的上方表面,使得該氧化鉿感測薄膜表面具有氨基(-NH2)的官能基。
猶如第2A圖所示之施以氨氣電漿處理圖示,圖中包括了矽基半導體201與其上所形成的氧化鉿感測薄膜202。
如第2B圖所示為施以氨氣電漿處理後,該氧化鉿感測薄膜202的上方表面形成了氨基(-NH2)的鍵結現象。
續如第1圖之步驟103所示,濺鍍一層300奈米(nm)厚度的鋁金屬層於矽基半導體的背面以形成歐姆接觸層。
而如第1圖之步驟104所示,以型號為SU8-2005的負光阻(negative-photoresist)定義出該氧化鉿感測薄膜的感測區域。
如第1圖之步驟105所示,浸入濃度為2.5%的戊二醛(Glutaraldehyde)水溶液(即架橋劑)於前述的感測區域,以形成戊二醛層於該感測區域,即使用架橋劑將生物或化學物質以架橋鍵結固定於該氧化鉿感測膜表面。戊二醛經常使用為架橋劑,其於兩端各有一個醛基,其中一端的醛基與該氧化鉿感測膜表面已經形成的胺基進行反應,而另一端可與所欲固定的生物分子上的胺基進行反應,如此便能將生物分子固定在該氧化鉿感測膜的表面。而本發明所強調的是在表面形成胺基的技術,故亦可以使用其他能與胺基反應的架橋劑以取代戊二醛之作用。
最後如第1圖之步驟106所示,將生物反應器(Bio-reactor)滴入該氧化鉿感測膜的感測區域以固定化,形成具生物與化學應用之氧化鉿感測薄膜。
故而本發明係固定生物反應器(Bio-reactor)於氧化鉿感測薄膜的表面上,而該生物反應器即具有生物或化學反應的分子,如酵素,抗體,以及去氧核糖核酸(DNA)探針,藉以進行感測溶液當中的生物標記。而其中生物標記(即前述酵素所要反應的對象)依照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的定義,生物標記(biomarker)係泛指可以利用任何生物分析方式來測量正常人體生理反應、疾病發展過程、藥物生理反應及藥物安全性等,同時可以提供做為臨床上決策依據的生物特徵,例如像是代謝的中間產物、基因表現或是蛋白質表現等等。且從生物標記的功能性來看,生物標記可以細分為八種類型,包括了疾病生物標記、替代評估指標、療效或生理生物標記,生理機制生物標記、藥效生物標記、藥物目標生物標記、毒理生物標記、以及轉譯型生物標記等。
第3圖係本發明之X射線光電子能譜(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的檢測圖,橫軸表示鍵結能,縱軸為光電子強度,其值越高,表示該單位內鍵結的總量越高。故而該檢測結果顯示,經過氨氣電漿法的處理,能在表面形成胺的鍵結,並且隨該氨氣電漿法處理的時間增長,所顯示的曲線更大,意即所鍵結的胺量會更多。
第4圖係本發明之檢測反應與傳統之檢測反應的比較圖,在圖示的傳統組為傳統感測器的生化檢測結果,而圖示的氨電漿組為本發明所形成的感測器具有較佳與較準確的生化檢測結果。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之申請專利範圍;凡其它未脫離本發明所揭示之精神下所完成之等效改變或修飾,均應包含在下述之申請專利範圍內。
201...矽基半導體
202...氧化鉿感測薄膜
第1圖係本發明一種氨化感測薄膜之表面處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第2A圖係施以氨氣電漿處理示意圖。
第2B圖係施以氨氣電漿處理後的鍵結現象示意圖。
第3圖係本發明之X射線光電子能譜的檢測圖。
第4圖係本發明之檢測反應與傳統之檢測反應的比較圖。
权利要求:
Claims (8)
[1] 一種氨化感測薄膜之表面處理方法,至少包括:提供一四-(乙基甲基胺基酸)-鉿作為一先驅物,使用一原子層沈積法以形成一氧化鉿感測薄膜於一正型矽基半導體上;以一氨氣電漿法處理該氧化鉿感測薄膜的上方表面,使得該氧化鉿感測薄膜表面具有一氨基:濺鍍一鋁金屬層於該矽基半導體的背面以形成一歐姆接觸層;以一負光阻定義該氧化鉿感測薄膜的一感測區域;形成一架橋劑於該感測區域;滴入一生物反應器於該氧化鉿感測膜的該感測區域以進行感測,形成該氨化感測薄膜之表面處理方法。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氨化感測薄膜之表面處理方法,其中該原子層沈積法包含以一氬氣作為載體,通入一水蒸氣以提供一氧氣。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氨化感測薄膜之表面處理方法,其中該原子層沈積法包含溫度條件為200℃。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氨化感測薄膜之表面處理方法,其中該矽基半導體包含正型矽基半導體。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氨化感測薄膜之表面處理方法,其中該氨氣電漿法包含在一定量的氬氣與一定量氨氣的條件下。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氨化感測薄膜之表面處理方法,其中該鋁金屬層的厚度包含300奈米的厚度。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氨化感測薄膜之表面處理方法,其中形成該架橋劑於該感測區域包含一戊二醛水溶液於該感測區域以形成一戊二醛層於該感測區域。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氨化感測薄膜之表面處理方法,其中該生物標記係由一抗原,一去氧核糖核酸標靶群組中所選出。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Wisitsoraat et al.2010|Fast cholesterol detection using flow injection microfluidic device with functionalized carbon nanotubes based electrochemical sensor
Dos Santos et al.2013|Highly sensitive detection of pathogen Escherichia coli O157: H7 by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Lee et al.2012|A novel biosensor based on hafnium oxide: Application for early stage detection of human interleukin-10
Ronkainen et al.2010|Electrochemical biosensors
Monošík et al.2012|Biosensors-classific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new trends
Wu et al.2010|Ternary surface monolayers for ultrasensitive | amperometric detection of nucleic acid hybridization without signal amplification
Lee2008|Over-the-counter biosensor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Lazcka et al.2007|Pathogen detection: A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methods and biosensors
Wu et al.2009|A hairpin aptamer-based electrochemical biosensing platform for the sensitive detection of proteins
Monošík et al.2012|Application of electrochemical biosensors in clinical diagnosis
Skládal et al.2004|Piezoelectric biosensors for real-time monitoring of hybridization and detection of hepatitis C virus
Zhuo et al.2006|Amperometric enzyme immunosensors based on layer-by-layer assembly of gold nanoparticles and thionine on Nafion modified electrode surface for α-1-fetoprotein determinations
Dai Tran et al.2011|Development of interdigitated arrays coated with functional polyaniline/MWCNT for electrochemical biodetection: Application for human papilloma virus
Chen et al.2013|An electrochemical impedimetric immunosensor for ultrasensitive determination of ketamine hydrochloride
US20140030822A1|2014-01-30|Method for immobilizing an antibody on a self-assembled monolayer
Hong et al.2019|Recent advances in the fabr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nanomaterial-based enzymatic microsystems in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sciences
Poghossian et al.2020|Capacitive field-effect EIS chemical sensors and biosensors: A status report
JP5108166B2|2012-12-26|グルコースオキシダーゼを自己組織化膜上に固定する方法
Cui et al.2018|Label-free impedimetric glycan biosensor for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interactions between pathogenic bacteria and mannose
Makhneva et al.2018|Cyclopropylamine plasma polymer surfaces for label-free SPR and QCM immunosensing of Salmonella
Song et al.2021|Electrochemical biosensor with enhanced antifouling capability for COVID-19 nucleic acid detection in complex biological media
JP4232108B2|2009-03-04|標的物質の検出または定量方法、該方法に用いられる電極基板、装置、およびキット
Trindade et al.2018|A label-free and reagentless immunoelectrode for antibodies against hepatitis B core antigen | detection
Shervedani et al.2009|Immobilization of l-lysine α-oxidase on gold-mercaptopropionic acid self-assembled monolayer: Preparation and electr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Muguruma2007|Plasma-polymerized films for biosensors II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TWI596340B|2017-08-21|
US20120322167A1|2012-12-20|
US8741679B2|2014-06-03|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TW465055B|2000-07-20|2001-11-21|Univ Nat Yunlin Sci & Tech|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easurement of temperature parameter of ISFET using amorphous silicon hydride as sensor membrane|
GB0105831D0|2001-03-09|2001-04-25|Toumaz Technology Ltd|Method for dna sequencing utilising enzyme linked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US6858524B2|2002-12-03|2005-02-22|Asm International, Nv|Method of depositing barrier layer for metal gates|
US6838300B2|2003-02-04|2005-01-04|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Chemical treatment of low-k dielectric films|
US20070042609A1|2005-04-28|2007-02-22|Senkevich John J|Molecular caulk: a pore sealant for ultra-low k dielectrics|
US7402534B2|2005-08-26|2008-07-22|Applied Materials, Inc.|Pretreatment processes within a batch ALD reactor|
US20080186495A1|2005-12-02|2008-08-07|State of Oregon acting by and through the State Board of Higher Education on behalf of Portland|Cylindrical waveguide biosensors|
US20100137143A1|2008-10-22|2010-06-03|Ion Torrent Systems Incorporated|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analytes|
法律状态:
优先权: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TW100121252A|TWI596340B|2011-06-17|2011-06-17|一種氨化感測薄膜之表面處理方法|TW100121252A| TWI596340B|2011-06-17|2011-06-17|一種氨化感測薄膜之表面處理方法|
US13/466,291| US8741679B2|2011-06-17|2012-05-08|Surface treatment method by using the NH3 plasma treatment to modify the sensing thin-film|
[返回顶部]